瓷上青花映初心 笔底波澜启新程
——记陶瓷艺术家陈丽烨的守正创新之路
在福建德化这片流淌着千年陶瓷血脉的土地上,陈丽烨以青花为墨、瓷土为纸,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勾勒出陶瓷艺术的时代新境。作为集教育者与创作者于一身的当代陶艺中坚,她用三十余载的坚守与突破,证明了传统工艺在当代语境下的强大生命力,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承创新提供了生动范本。
以匠心铸艺魂,在传承中夯实根基
德化白瓷的温润质感,为陈丽烨的青花创作提供了天然画布。她深知,任何艺术创新都需扎根传统沃土。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她一头扎进德化陶瓷的历史长河,系统研究宋代青花的朴拙初貌、元代青花的雄浑繁丽、明代青花的文人意趣与清代青花的精工妍丽,并将传统青花的“料分五色”技法与德化窑的烧制工艺反复研磨。在她看来,青花不仅是一种装饰技法,更是承载东方美学的文化符号——那抹从钴料中绽放的幽蓝,既沉淀着丝绸之路的文明记忆,也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

对传统的敬畏,熔铸于她对工艺细节的极致求索。深知德化白瓷温润如玉的胎骨是青花灵魂的最佳载体,她将核心研究锚定在青花料与德化高岭土的完美共生上。为精准掌握青花料在德化特有窑火下的呈色奥秘,她长期驻守窑炉,系统记录数据,最终摸索出令钴蓝在白润胎体上明快发色的黄金配比。同时,她深入挖掘德化青花区别于景德镇的独特语言——依托顶级白胎、追求水墨般清雅韵味。为此,她潜心钻研青花料浓度的精微控制,遍访匠人,反复调试配方,力求在薄胎素釉上挥洒出层次丰富、笔意流畅的“墨分五色”效果。正是这份钻研,让她的作品既葆有“白如玉、明如镜”的德化瓷精髓,又令青花焕发“发色清雅、气韵生动”的独特魅力。
以创新拓疆界,在融合中开辟新境
传统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滋养灵感的源泉。陈丽烨的突破性贡献,在于她创造性地构建了“雕刻+釉下青花+釉上五彩”的三维艺术语言体系,让静态的瓷器成为立体的审美空间。

在《独步天香》这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代表作中,陈丽烨的融合技艺臻于化境。作品以荷花为题,坯体上采用雕刻技法塑造的荷叶,叶脉变化精妙且走向遵循自然生长规律,刀法刚柔并济,兼具石雕的力度与瓷雕的灵秀。釉下青花绘制的花瓣,则通过料水分色与笔触变化生动呈现花瓣由嫩及枯的丰富层次,浓淡晕染间尽显水墨写意风骨。点睛之笔在于釉上点缀的金粉蜻蜓,经800度低温二次烧成后,其翅翼光泽随视角流转明灭,营造出“画中蝶欲飞,瓷上荷自香”的灵动意境。这种将雕刻的立体空间、青花的笔墨气韵与釉上彩绘的璀璨装饰熔铸一体的手法,彻底突破了传统陶瓷单一技法的藩篱,构建起全新的视觉叙事维度。

陈丽烨的创新更体现在题材的现代转译上。《入凡》系列跳出传统花鸟的程式化表达,将都市人对自然的向往融入画面:青花勾勒的钢筋丛林间,几枝釉下五彩的荷花破墙而出,釉上彩点缀的露珠折射着霓虹光影,既保留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文化寓意,又赋予其当代都市的隐喻色彩,引发年轻群体的情感共鸣。
以丹心育桃李,在传承中延续文脉
作为德化职业技术学校的高级讲师,陈丽烨深知“艺脉相传”的重要性。在她看来,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具创新思维的新生代,比个人创作更具长远意义。她独创的“三维教学法”——从材料特性认知到传统技法研习,再到跨界创意实践——已培养出200余名陶瓷专业人才,其中12人成长为市级及以上工艺美术大师。

陈丽烨的瓷绘工作室始终向学生敞开大门。从料性的浓淡把控、分水技法的层次渲染,到釉上彩绘的构图经营与色彩搭配,她在每个关键环节都倾囊相授,亲自示范。更可贵的是,她鼓励学生在深研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引导陶瓷装饰的学生运用图像软件辅助纹样设计与色彩模拟,启发陶瓷设计的学生将现代图案构成或面料肌理理念融入釉下装饰创作。这种开放包容的教学理念,使古老的瓷绘艺术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养分,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从艺三十余载,陈丽烨的作品在国内外大展中屡放异彩,多件佳作被国家级博物馆永久珍藏。然而,她心中最珍视的,始终是那份“让青花融入生活”的朴素初心。如今,她设计的青花茶具、咖啡具,以其清雅韵味走入寻常百姓家,与现代生活方式和谐相融;她创作的《清心》系列青花艺术茶具,作为雅致的空间点缀,在现代居所与艺术空间中传递着东方美学的温度。这恰恰彰显了中国陶瓷艺术最本真的生命力——它深植于厚重的文化根脉,亦盛放在烟火人间的日常枝头,生生不息。
在陈丽烨的笔下,青花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符号,而是流淌在当代生活中的文化基因。她以守正创新的实践证明:传统工艺的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其精神内核的创造性转化;陶瓷艺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精湛的技艺,更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表达。这,正是中国陶瓷艺术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的密钥所在。(记者姚逸宁 林良渊)
责编:李国生